返回
专业融通 双线融合 数字赋能——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文章来源 :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时间 : 2023年10月25日 09:13:50
|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2023-10-25 09:13:50

“应用高职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学生科学素养、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学团队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高职数学“专业融通 双线融合 数字赋能”教学模式改革,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综合能力这个核心点,以数学融入学生专业需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突破点,通过数字赋能现代高职数学“三教”改革,着力破解“应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取得显著成效。该教学成果荣获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该课程入选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一、专业融通,“三平台”支撑,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好坚实基础

搭建“学习平台、交流平台、竞赛平台”三平台。“学习平台”对接专业需求,重构“1+X”线上线下模块化教学内容,围绕路桥、海运、汽车、轨道、航空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基础模块+自选模块”。基础模块分为工程数学、计算机数学和经济数学,自选模块分为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和离散数学,为学生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交流平台”服务专业成长,结合专业,成立汽车结构分析组、航海智能评估组、运输物流OD调查组等数学兴趣小组;成立应用数学协会,以社团活动、课程公众号、趣味讲座为依托,开展数学科技节、交通数据分析沙龙等,引导学生互学互助。“竞赛平台”促进能力提升,通过小组、班级、学校、省、国家、国际等各级各类数学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三平台”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动力,有力支撑了学生的专业成长。近几年,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各类数学竞赛和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

二、双线融合,价值引领,充分发挥高职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以学生成长和成才需求为驱动,实施“数学应用能力+数学人文素质”双线融合育人机制。围绕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专业实际,建立融入职业素质的《数学实践项目库》;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编写《数学课程思政案例集》。实践教学项目化、课程思政案例化。开设“数学文化”“数学建模”选修课;组建数学主题的暑期实践团队、社区服务团队实现数学教学的职业渗透、数据渗透、活动渗透,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升华数学人文价值,实现数学育人功能。2019年三下乡数学实践小分队获浙江省暑期实践重点团队,2021年“应用高等数学”课程获评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三、数字赋能,“三维度”教学,赋能现代高职数学“三教”改革

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三维度混合式教学。课前发放学习任务单,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相关视频和资源,思考与专业相关实际问题,通过平台测验、在线留言反馈前置学习问题;课中翻转课堂线下合作学习,围绕课前实际问题深化教学,通过分组讨论等课堂微活动合作学习,知识整合与技能训练;课后利用数模实验室,学习小组协同体验学习,完成项目作业、体验数学应用。建立案例库、重难点问题库、试题库、微课等丰富线上资源。在线课程“应用高等数学”获浙江省精品在线课程认定,该课程被全国350多所高职院校使用,访问量4333万余人次,课程教学示范包全国3.6万余名学生使用。数字化教材《应用高等数学》获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首批认定,该教材已在浙江、福建、北京等全国各地高职院校使用2万余册。2023年团队教师又提能升级出版了《应用高等数学》微课版和云教材,线上线下“立方书”新形态教材,打造了数字赋能高职数学教学新生态。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数学“专业融通 双线融合 数字赋能”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公共基础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作用,紧密结合专业实际,突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效实现了学生“怕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转变,让高职数学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金课”。近5年,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长三角高校数学建模竞赛、浙江省高等数学竞赛等省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80余项。团队教师从传统教学向“研理论、会建模、融思政”的“三技合一”新目标转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不断提高,5位教师入选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1位教师被授予2023年浙江省“师德楷模”和2023年浙江省“三育人”岗位建功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课堂革命案例入选教育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典型案例;课程思政案例获全国交通运输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案例特等奖;微课获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等。

作者: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金惠红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