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五育融合”培养新时代卓越工匠
文章来源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
时间 : 2023年09月14日 11:22:00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
2023-09-14 11:22:00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特色立校”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时代职业院校“五育融合、德技双修”的“三全育人”体系。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工匠精神,提升强国技能,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统筹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合力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敬业精神、诚信品德和团队意识,逐步形成“筑匠魂、精匠艺、育匠品”的“三全育人”新模式,实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链条推进。

筑工匠之魂,思政引路构筑全员育人“引力场”。学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全体学生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

一是培根铸魂,润物耕心,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开展思政课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打造系列特色“行走思政课”和“活动思政课”,让思政课程“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构建“一个核心”“三条主渠道”“N维辅助”的“1+3+N”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培训体系,切实用马克思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二是对标任务,建强团队,打造“八双”辅导员队伍。对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八双”身份的辅导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三是创新载体,提升实效,实施思政教育智慧管理工程。围绕“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实际,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提升教育工作实效,统筹实施“136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智能管理工程,形成“纵向多级联动,横向多维协同”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精工匠之艺,专业探路开创全方位育人“新局面”。学校准确把握卓越工匠的能力要求和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坚持“分类型、分层次、分阶段”的个性化培养思路,着力打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分层分类,个性培养,创新培养模式涵育卓越工匠。以“价值引领、人格养成、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为培养目标,五维融通、同向发力,构建起“双元协同 三分结合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十百千万”技术技能型人才(数十位技能大师、数百位能工巧匠、数以千计技术能手、数以万计技术人才)。

二是英才育人,多样成长,推进三大计划共促素质提升。围绕“技术技能教育的英才育人”理念,持续推进“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工匠工坊支持计划”“星光大道奖励计划”,探索在技术研发、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学历提升、国际化视野等方面个性化分类培养的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培养模式实践。

三是锚定目标,依托平台,开出成长清单指明发展方向。依托国家/省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部级工程中心、省部级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等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科教协同为学生开出个性化成长清单,以名师之力为学生提升技术技能水平锦上添花。

育工匠之品,融合之路奏响全过程育人“协奏曲”。学校统筹推动体、美、劳育人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有机统一,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深度融合,实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从分到合、由局部向全局、由片段向全程的转变,推动“三全育人”向纵深发展。

一是艺术熏陶,陶冶气质,培养卓越工匠审美情操。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相关要求,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水平建设国学中心;高质量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魏晋风骨解读”等国学金课;高品质建设“合唱艺术”“非遗与传统工艺”等公共艺术课程;高标准打造一批精品文化艺术社团,高要求建设“川江号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成立传统文化与美育教研室,打造科美融合的教学环境,培育学生认知美、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并将艺术课程与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

二是体教结合,强健体魄,培养卓越工匠完全人格。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改革创新体育教学课程模式,通过公共体育、专项体育两个主渠道,让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增设3个免费学分的“分众快乐技能体育”,积极开展全员覆盖的有氧健康跑项目,创编3套课间操,增强学生“热爱运动,健康第一”的体育意识。不断提升体育类学生社团的建设质量和号召力,充分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劳动实践,磨砺意志,培养卓越工匠成熟心智。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将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习惯和劳动实践锻炼融入学校育人全过程。构建“1+8+N”劳动教育课程及实践体系,建立“百工学堂”,用“学堂”引导学生劳动实践,形成具有重电特色的“新时代以百工学堂为载体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爱心劳动‘三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

随着育人改革不断深化,学校“三全育人”体系日趋完善,整体层面,形成“筑匠魂、精匠艺、育匠品”的“三全育人”新模式;条线层面,形成“1244”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1368”思想政治教育智能管理模式,实施了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三大计划,形成“五育融合、德技双”育人机制,育人机制日趋完善。在良好育人模式的带动下,各个育人主体的育人能力不断提升,高质量成果丰硕;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育人成效明显。

作者:疏勤 谌喜兵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