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已经公示并完成异议处理。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为了奖励取得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而设立的最高级别的奖励。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4年评审一次,代表了全国教学成果的最高水平。
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
2022年共计1998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7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45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746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本届共有275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430个项目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此外,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共有8个项目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各有6个项目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2014年、2018年两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均设置452项奖励,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教学质量保障完善、教学内容方法改进、实践育人环节强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管理机制改革、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等方面。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获奖数最多,共有5项,包括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和3项二等奖。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滨州职业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各有4项获奖。
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获得3项及以上的高职院校有13所,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均获得5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获得4项;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均获得3项。
成果归属地区分布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我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对第一完成单位所属地区进行统计,本届结果显示,特等奖2项,均在东部地区;一等奖共70项,其中东部地区获得48项、中部地区获得8项、西部地区获得12项、东北地区获得2项;二等奖共500项,其中东部地区获得279项、中部地区获得85项、西部地区获得113项、东北地区获得23项。东部地区获奖总数329项、占比57.52%,超过另外三大地区的获奖总和。
从获奖成果区域分布来看,2018年近一半的成果集中在东部地区,获奖数是中部地区的3.3倍,是西部地区的2.8倍。其中,东部地区获奖最多的江苏、山东、广东、浙江4省成果之和占比34.5%,高于中西部地区获奖比例33.1%。从各省推荐数量和获奖数量对比来看,各省的获奖率差距较大,从东部到中西部依次递减。获奖率最高的是天津和江苏,分别是92.9%和92%。
而2014年数据显示,东部区域获奖294项,占统计总数69.18%;中部79项,占统计总数18.59%;西部52项,占统计总数12.24%。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省域分布存在不均衡性。
成果的归属省市分布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本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获奖情况差异较大,东部省(自治区、直辖市)获奖等级、获奖总数及平均获奖数远远超过其他省份,与东北三省差距最大。比如,江苏、山东、浙江、广东获奖总数和等级明显高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江苏、天津分别获得特等奖1项,浙江获得一等奖11项,均位居全国前列。此外,获奖成果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河南、安徽、湖北等省市。
2018年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得一等奖及以上成果最多的5个省(区、市)依次是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天津;获奖总数最多的5个省(区、市)依次是江苏、山东、广东、浙江、湖南。另外,行指委推荐成果获奖总数和比例很高,获奖总数为57项,占比达到12.6%。
从2014年获奖区域整体上看,成果奖的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现象。江苏、广东、浙江、山东4省共获奖173项,占获奖总数的40.71%,优势比较明显。广西、湖南等省份异军突起,获奖数量均达22项。而以贵州、内蒙古、甘肃、云南等省份为代表的中西部省份获奖数量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东强西弱的客观现实。
成果主题分布情况
本届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除去涵盖本校所有专业和军事院校专业外,共涉及19个专业大类。统计显示:“涵盖本校所有专业”的成果特等奖有2项、一等奖有24项、二等奖有164项,获奖总数占比33.22%;获奖总数位居前三的专业大类分别为“交通运输大类”“装备制造大类”和“农林牧渔大类”,获奖总数均超过40项,这与我国近年来推进制造强国战略、交通强国战略以及重视“三农问题”有关。2项特等奖分别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推荐的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报送的成果“模式创立、标准研制、资源开发、师资培养——鲁班工坊的创新实践”和江苏省教育厅推荐的由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报送的成果“五年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江苏实践”。一个涉及高水平开放问题,另一个涉及人才纵向贯通培养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高度关注。
2018年教学成果奖获类别共分为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及其他5类。从成果类别分布看,推荐和获奖成果中均是教学改革类成果占比最大,获奖成果中教学改革类成果占比约为六成(分别为61.2%与60.2%),其次教书育人、教学建设类成果。获得一等奖及以上的49项成果的专业类分布中,32项面向特定专业类,占到六成多,面向所有专业类的接近三成。中、高职面向特定专业类成果各为8项、24项。获得二等奖的383项成果的专业类分布中,面向特定专业类占到三成,而面向所有专业类接近六成。
通过主题划分发现,2014年获奖的451项成果主要分布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教学基本建设、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创业创新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办学模式及其他等10个主题范围内。可以看出,这次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主要集中于人才培养和教学基本建设两大主题,获奖成果数为158项和119项,分别占获奖成果总数的35.03%和26.39%。在人才培养主题中,一等奖成果占获奖总数的3.99%,二等奖成果占获奖总数的31.04%;在教学基本建设中,一等奖成果占获奖总数的2.44%,二等奖成果占获奖总数的23.73%。
成果特征分析情况
2022年成果奖的名称中广泛出现“三农问题”“国际化”“援藏援疆”“文化育人”和“现代学徒制”等热点词汇。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全面从“国内”转向“国内国际”两个场域,注重构建起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平台”,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对国际产能合作、合作国青年高质量就业的服务力和贡献度。
2018年获奖成果生动回应了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从成果的分布来源、产教互动、内涵建设、实践探索等方面可以透视出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态势,表现为: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重大创新,聚焦系统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成果多于单一关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的成果,占六成的教学改革类成果中有一半是有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集中反映了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新成就。二是职业教育的跨界性愈加凸显。本次获奖成果有六成以上是校企联合申报的。从成果完成单位的多元性、研究主题的多样性,可以看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中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政行校企、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展,体现了产教统筹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三是教学改革的实践性落地有声。成果全面展示了职业院校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立德树人、优化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2014年获奖成果特征是一级主题比较集中稳定,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二级主题中,“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名列前两名;区域分布呈东部高耸、西部小增态势,中部与北部下降成洼地。省域分布上,“苏京陕沪粤”居前五位,大幅领先。东部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强劲突出,占据前五位中的四席,并小幅增长。从学科分布来看,“工、教、医、理、管”居前五位,且“工”大幅度领先。
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职业教育领域的最高奖项,更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作为教学成果奖基层参与的主体,职业院校应理性看待教学成果奖的价值定位,从职业教育的真问题着手,逐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