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引领 内核驱动 谱写智慧校园新篇章
文章来源: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
时间:2023-06-27 09:52:57
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
2023-06-27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数字化改革作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将数字化改革贯穿党的建设、“三教”改革等办学治校全领域,探索实践了一系列典型做法和标志性成果,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担当作为。

学校先后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浙江省区域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建设单位,入选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首批创新试点单位,教学案例获评浙江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案例。

强化党建引领,全力建设高水平智慧校园

学校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首创了全域人员智治应用场景,深化“新生入学、职工入职、项目建设”等6项“一件事”改革。服务教师成长链、学生成长链,助力构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聚焦“智慧校园”主跑道,开发多跨场景应用,打造了“智慧+”感知型校园、“智慧+”魅力型课堂、“智慧+”成长型社区、“智慧+”生态型资源、“智慧+”活力型跑改5个智慧校园重大应用场景,努力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学习生活全场景育人”的智能环境。

基于“建院大脑”,构建“学生智脑”“教学智脑”“管理智脑”等应用,对学生心理健康、体质健康等成长类大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图谱”,打造“时间胶囊”,全面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建院大脑”对接系统12个,归集数据2000万余条,构建主题、专题分析17个。

学校党委认真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活起来”,让师生课堂“炫起来”,提升思政课的亲近感、体验感、获得感。

打造教书育人深层次融合场景,提升师生幸福感和获得感

学校通过加强信息化与教书育人深层次融合,推进教学、管理等部门协同联动,着力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通过教学数据浏览教学总体情况,动态掌握师生情况,同时在对外展示的数据看板上展示基于生态型资源平台的教学活动实时情况及相应的榜单,具备考勤、成绩等多个维度的排名与预警。学校师生的活跃度平均保持在95%以上,常年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学校充分利用新技术搭建智能教学环境,服务教育教学。在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升级改扩建智慧教室、智能录播教室等线下交互智能教学环境;学校积极搭建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等线上教学环境,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教学资源供给的灵活性。校园内的车辆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共同构筑起校园安全管理的坚实壁垒。

学校大力探索师生主体参与和过程育人,不断提升治理水平。通过“一站式”大厅,不断优化改造审批流程,逐步推进“一卡通办”。学校常态化开展师生信息素养培训,不断提高师生获得信息、辨别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再生产信息的能力;努力提高利用互联网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促进思维模式的转变、服务流程的再造、管理水平的提升,全面实现由人工服务到数字化服务的转变,打破了传统服务的时空局限。

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优化

学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智慧成长社区平台,为在校生构建集第二课堂、成长记载、生活需求等功能于一体的学生移动服务网,全方位、全过程沉淀学生成长大数据。上线服务事项350余条,95%以上的事项实现“零跑腿”和“掌上办”。截至目前,月均办理事项超过2万件。

学校多方面挖掘各类教学活动在移动端的应用,实现从“事务型”方式向“战略型”方式转变。学校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构建了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现代教育体系。基于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和国家、省、院三级平台,形成统一的教学资源中心,有力支撑全校在线教学及社会服务输出教学。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开放使用的网络教学资源总量3472GB,生均0.3GB。

学校主持3门、参建4门课程的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多门课程在国家智慧教学平台上共享,参与学校主持教学平台学习的学员近60万人。2022年,建设在智慧职教资源库平台上的“工程建设定额原理与实务”和“建筑CAD”两门课程被评为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进数字化改革,深化智慧校园建设,为打造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校而不懈奋斗。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李明)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