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院校全方位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文章来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时间:2020-04-12 10:17:05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2020-04-12

摘要:工匠精神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构建高职院校全方位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构建高职院校全方位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主要路径是:工匠精神融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价值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工匠精神融于实践育人体系,工匠精神融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匠精神;全方位;培育体系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发展动能的转换,社会对人才的质量、人才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升。工匠精神不仅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也影响和制约着我国产业结构向中高端的发展以及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工匠精神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当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只是贯彻到了某些环节,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育人体系。据调查,部分学生不了解工匠精神,部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不深入,部分学生不认同工匠精神。因此,构建高职院校全方位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对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和“中国创造”转型,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工匠精神融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工匠精神”的基本涵义应从多个层面上理解。“‘狭义上的工匠精神’特指在某些工程技术工艺领域中人们一种专注、精益求精的精品精神。‘广义上的工匠精神’则泛指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创造、创新、开放和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与完善的生活态度。”[1]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工匠精神,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精益求精、创新超越、专注坚守、责任担当。精益求精就是把事情做到完美、极致,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创新超越是人的认知和创造能力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专注坚守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坚持不懈地做事情;责任担当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任,敢担当。这四个方面的内涵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了工匠精神的现代意蕴。本文所说的工匠精神就是广义现代工匠精神。

构建高职院校全方位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工匠精神融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构建高职院校全方位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了很大提高。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总体说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还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无论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不断地完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缺失工匠精神的教育。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素养,理应融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个主渠道。把工匠精神融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课堂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和认同。工匠精神融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融入,另一种是间接融入。

(一)直接融入,将工匠精神的内容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具体环节

1.工匠精神融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各环节。首先把工匠精神作为中国精神、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融于“中国精神”这一章节。运用《大国工匠》中的典型人物,提高教育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工匠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工匠精神也要融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章节,把工匠精神作为公民个人行为规范——敬业的重要内容,融于本章节。还有就是工匠精神作为爱岗敬业的重要内容,也要融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厘清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与爱岗敬业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注重把理论讲授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运用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等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2.工匠精神融于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匠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要融于“形势与政策”课程,邀请大国工匠、优秀校友进“形势与政策”课堂。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多种教育形式,提高工匠精神的教育教学实效。

(二)间接融入,就是以其他教学内容促进工匠精神的教育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互为联系、互相影响的。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是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动力源泉。在把工匠精神直接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环节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以此来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开拓进取的积极人生观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促进工匠精神的养成;以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精益求精、专注坚守、创新超越、责任担当等现代工匠精神的形成。

二、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价值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一种有效途径。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课程思政是进一步提升各专业学科育人成效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只有遵循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要求,才能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高职院校只有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专业课程和学科体系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育人成效,才能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作为核心价值理念融于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课程育人的本质就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精益求精、创新超越、专注坚守、责任担当的道德品质,提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高职院校要着力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发挥课程育人的重要功能。将工匠精神融于专业课教育,是最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特点,分析相关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工匠精神要素,将其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考核评价机制之中。通过专业课教学促进学生理解、认同进而自觉践行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严谨认真、专注执着等工匠精神。

(二)鼓励和引导广大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

实现课程思政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关键在于一线教师。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效性。鼓励和引导广大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本专业涌现的著名工匠典型事迹,丰富本专业课程蕴含的工匠精神元素,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或渗透工匠精神元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将工匠精神融于专业课教育也是促进学生技能学习、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工匠精神融于专业课教育不应该是简单地机械地将“德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组合,也不是拿出一些课时单纯讲授工匠精神,更不是生硬灌输,而是入情入理、相互交融、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可以通过项目申报的方式鼓励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工匠精神,将现代工匠精神的内容要求置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体系之中。也可结合不同行业的工匠精神内容,将工匠精神贯穿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考核之中。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够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是因为“工匠精神”培育与“课程思政”建设,两者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两者的契合,满足了时代发展对人才素养的要求。

(三)教师以“匠心”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不仅要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还要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匠心”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对待工作,精益求精、创新超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育人的质量。

三、工匠精神融于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

(一)在实践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实践育人包括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等形式。实践育人理念不是不要理论教育,片面强调实践教育,也不是忽视学校教育,片面强调社会教育,而是要兼顾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兼顾校内的实践教育和校外的实践教育。实践属性是教育的内在属性。“重视实践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这里理解的实践教学不是以把学生带出校门、融入自然和社会为标准的,而是以学生的自主性为标准的,即凡是围绕着教学目的学生自主开展的活动都可称之为实践教学活动。”[3]实践教学主要是在专业建设中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在实践教学中把工匠精神融入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创新竞赛,通过竞赛活动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社会调研、企业实习、科技扶贫、志愿服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坚持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4]这些实践内容共同指向一个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瞬息万变的世情、国情、党情、省情、市情、县情、乡情,了解民情,深入基层培养情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将竞赛项目化教学与“工匠精神”理念相结合,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竞赛导向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路径。各种比赛活动,尤其是专业型的比赛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参赛者是工匠精神的积极践行者。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竞赛时将精益求精、创新超越、专注坚守、责任担当等工匠精神融于指导的全过程,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于各种比赛活动要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选拔那些追求精益求精、有责任担当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因为导师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其次,将工匠精神融入参赛准备和参赛的全过程,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全身心的精力准备赛事。再次,赛后的督促和深化,参加比赛获奖不是唯一目的,重要的是通过比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要督促学生赛后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践行工匠精神,把学习和践行工匠精神常态化。比赛结束后,应大力宣传,做到以点带面地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尤其要大力宣传参赛者在竞赛中表现出来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学习榜样。通过竞赛活动让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外化于学生的行动,培育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评价机制中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践育人评价机制的构建。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评价机制之中,既是实践育人方向保障的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保障。教育部门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是否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向,是否体现了工匠精神教育,作为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及时表彰宣传实践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各高职院校在制定实践育人成效考核评价办法中,应把工匠精神融入考核评价标准中,切实增强实践育人效果。应从对学生实践教学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及社会评价几方面来进行育人体系的综合评价,并将学生的考核成绩与学生评定奖学金、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挂钩,将教师的考核成绩与评优评先、职务评聘挂钩。

四、工匠精神融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不单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与产业、企业深度融合,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就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的育人模式。现代学徒制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与员工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教学与生产一体、学业与产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2016年,教育部在全国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也作出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相关部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把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协调合作实施,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无疑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创新之举。

工匠精神融于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路径。首先,进行双导师团队建设。学校和企业要联合起来,遴选一批资质达标的工匠作为学生的职业导师,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组成“双导师”,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实施学校和企业交替的育人机制,充分发挥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校教育的优势,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教师和师傅以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实践中磨炼学生的意志,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纳入导师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作为奖惩的衡量标准之一。其次,将工匠精神纳入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相关标准建设之中。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校企共同研制高水平的现代学徒制各类标准。再次,按照企业生产和学徒工作生活实际,实施弹性学习时间和学分制管理,育训结合、工学交替、在岗培养,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当然,还要将工匠精神融于教学资源建设。在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时,将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纳入新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齐善鸿.创新的时代呼唤“工匠精神”[J].道德与文明,2016(5):5-9.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0-16-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3]沈云林.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4(5):14-18.

[4]王丽萍,张明志.知行统一命题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范式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104-106.

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于学生‘千日成长’的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8JDSZ1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8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活力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8GXSZ021YB)和2018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人的创新活力研究”(项目编号:Z18JC0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李杰,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授,博士;张鹏超,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