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顺势而上、改革创新,克难攻坚、成果斐然:取得了全国“双高校”、全国优质校、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部省共建温台职教高地牵头高校、浙江省重点高职院校等荣誉,入选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四大榜单;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7年超98%,留温率长期保持在60%以上,毕业生培养质量、就业竞争力、薪酬水平等多项指标多年居浙江省高职院校前列。
温州是一座“敢为人先、特别能创新创业”的城市,浸润着“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承温州人精神,直面职教改革难题痛点,以下沉分布式办学的实践布局校区建设,以破壁融合发展丰富学校高质量内涵,打造了职教共同体的新样态。
一、为何要建:职教共同体是职教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职教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区:产教深度融合如何落地、职业教育适应性如何增强、高质量内涵发展如何推进等等,都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将职教共同体建设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作为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形式新载体,职教共同体建设和研究已经成为破解职教发展难题、推动职教改革发展的关键选择。
如何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从参与主体上看,职业教育体系是由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要素组成的利益相关体。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到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都在全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得好不好,关键是看产教融合“融”得深不深。职教共同体建设可以实现一个“融”字,能有效集聚政校行企等产教资源,推动各类主体参与职教办学,破解职教“五链”融合不深不高的难题,助推现代职教体系向纵深发展。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从目标要求上看,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对接得精不精准,与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适不适应。职教共同体建设可以实现一个“适”字,做到专业与产业适配人才与需求适应,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契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破解职教发展适应性问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内涵要素上看,职教发展质量好不好,关键是看“三教”改革、双师队伍建设、公共实践中心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等办学能力高不高。职教共同体建设可以实现一个“高”字,通过政校行企在专业建设、科技研发、产教融合、双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等内涵建设方面互动合力,久久为功,破解职教高质量发展难题,提升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
二、如何建设:温职院职教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多年来,温职院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以理念变革引领实践变革,实现了从捣墙到破壁再到共同体的理念升华和蜕变。初始创建时期,秉持“与民营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的理念,2000年率先与行业协会联合办学。全面发展时期,学校提出“区域性、实践性、高教性”的办学理念,2007年率先在全国发起“捣墙运动”,将传统教室改建为教学工厂,实现学做合一、工学结合。内涵提升时期,秉持“区域有什么支柱产业,就建什么专业;区域有什么企业难题,就建什么服务平台;区域有什么新技术需求,就培养什么新技术工匠人才”的办学理念,扎根区域,开放办学,打造“产学训研创用一体化”综合体,实现发展“破壁破圈”。高质量发展时期,学校坚持“链接融合,共生共荣”的办学理念“跳出职教办职教”,形成了以“东西南北中”分布式办学布局为物理形态,五大职教共同体为内涵的办学实践,实现职教链、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创新链“五链融合”
(一)南面:下沉办学建瑞安学院,打造市域产教联合共同体
针对产教融合动力不足、利益不均、深度不够等问题,学校和瑞安市人民政府共建瑞安学院,通过联合办学破解产教融合难题,打造市域产教联合共同体。瑞安学院成立干2016 年9月,一期占地面积245亩,投资8亿元,是全国首批与县域政府合作办高职的学校。目前二期建设正在启动全部建设完成后在校生可达5000余人。瑞安生源占比50%连续4年留瑞率超65%,为区域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1.院校联合区域,实现学城联动
建立以学院为主体、以瑞安市政府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采取理事会制度,实施“规划决策一统筹协调一组织实施”三级运行模式,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融入瑞安经济社会发展,与80多家行业协会、地方龙头骨于企业共建校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5家、产教融合平台65个。
2.专业联合产业,实现专产联接
适应传统产业重塑、新兴产业培育、商贸协同发展需要优化专业设置,设置新能源装备技术、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现代物流管理等11个专业,形成与浙南产业相适应的专业新格局。实施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开发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融通岗课赛证,落实“三教”改革,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内生联合外溢,实现内外联通
精准对接区域汽摩配产业,与龙头企业瑞立集团成立瑞立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办学实体瑞安市温职毓蒙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助力“瑞安智造”“瑞安创造”。建立“一企一团队”的企业服务团队,每年开展产业工人、社区人员及中职教师等各类技能提升培训,促进就业创业。
(二)西面:嵌入园区建设计学院,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为解决行业产教难融问题,克服“校中厂”“厂中校”办学弊端,学校与瓯海区人民政府联合共建设计学院,实现校行企合作零距离,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设计学院占地面积72亩,投资6亿元,是职业教育办在特色小镇里的首创之举,打造集“研发转化、培养培训、创新创业、实习实训”于一体的数字时尚产业服务综合体。
1.与企业共育,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
创新采用“2+1”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前两年学生在本部以“学训”为主,最后一年入驻设计学院以“研创用”为主,在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团队带领下开展企业真实化项目研发实践。通过实施“双元六共”,毕业生就业率超98%,留温率超70%,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将企业技术难题攻关转化为研究成果和专利,累计服务企业800余家,社会服务到款超2000万元,推动企业增加产值10亿余元。
2.与行业共赢,打造产教融合新高地
与行指委主任委员单位合作,落地全国首个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人才培训基地,校行企共建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2家,省级产业研究院5家,助推时尚产业发展。桥接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名校,建设中意职教园,与意大利一流设计类大学合作建设服装设计专业,引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鞋服产业领军人才30余人,聘任国际设计大师人,与行企联合筹建大师工作室27个,打造鞋服发展新引擎。《浙江新闻联播》将设计学院作为全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典范的唯一代表进行报道。
3.与园区共荣,打造校地合作新样板
深度嵌入产业园区,与小镇合办企业产品订货会、开展小镇产业招商工作、共同举办时尚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与小镇产业同频共振,共生共荣,助推小镇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为产业园区注入了文化灵魂和生机活力,助力小镇成为省首批特色小镇、省首批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示范点。扩大小镇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了品牌效应,近一年就吸引了千余人次前来考察学习。
(三)北面:对接中职建永嘉学院,打造中高职衔接共同体
为解决中高职衔接不畅不实不强问题,学校和永嘉县政府共建永嘉学院,占地面积340 亩,投资12亿元,设高职部和中职部,打造中高职衔接共同体,真正意义上实现中高职一地式一体化发展。
1.以协同联动为核心,构建“五合”校园管理模式
利用双主体同校园的特点,落实管理责任,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效能。一是主体联合,中职与高职联合成立永嘉学院校区管委会,构建中高职一体新模式。二是资源整合,形成师资成长、实训资源建设使用、教学资源开发等共融共享新机制。三是制度契合,形成校区管理、后勤服务、师资队伍建设等一体化工作机制。四是管理配合,共建日常安全管理、教学科研和学生思政工作等3支实体运作专班队伍。五是文化融合,打造集“红色文化、永嘉文化、山水文化、工匠文化”于一体的校园特色文化体系。
2.以一体贯通为途径,构建“五统”人才培养模式
突破性采用“1+3+1”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一是统一培养目标,实施一体化人才培养。二是统领生涯规划,实施全学程生涯指导。三是统筹技能培养,实施递进式技能提升。四是统揽育人载体,实施分阶段思政教育。五是统建评价体系,实施过程化质量监控。
3.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构建“五助”社会服务模式
充分发挥职教优势,赋能共同富裕,相关案例入选浙江省高校干部人才助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一是助力产业转型。围绕永嘉泵阀、文旅等支柱产业设专业,实施教师长期定点驻企服务,开展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教材开发、标准制订等相关合作。二是助力乡村振兴。面向农创客、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开展农播培训等各种培训,助力强村富民。三是助力文化振兴。秉持“文旅共富”理念,组建永嘉学派研究会,与意大利东皮埃蒙特大学共建“中意旅游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四是助力人才成长。校企开展学生订单式轮岗培养,毕业生订单就业率、留永率100%。五是助力职教发展。通过中高职一体化、山海协作、附属校等途径开展“立地式”协作帮扶,提升县域职教办学水平。
(四)东面:联合平台建职教大脑,打造数字职教共同
为破解“数字性”与“职教性”有机结合的难题,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数字化转型,学校与温州市经信局共建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并交由学校单独运营,打造企业服务数字职教共同体,成为全国首个运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的高校,平台坐落滨江CBD 世界温州人家园,面积3千多平方。以“线下与线上相融、部门与高校合作、实体与虑拟并举”的运营模式,在线注册企业11万余家、服务机构1800余家,获国家级、省级示范平台。
一是立足“客家”优服务,实现服务企业数字化。贯彻落实浙江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以线上“帮企云”平台和线下“帮企行”活动为载体,为超30万家次企业开展融资对接、技术诊断、法律咨询、政策解读等服务1000余场,构建14个县市区分平台服务“一张网”,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入选省服务“专精特新”示范平台,列入温州市“两个健康”改革创新亮点
二是立足“本家”促育人,实现服务职教数字化。拓展和延伸培训云、服务云、产融云、政策云、咨询云、制造云“六朵云”功能,打造“职教数字大脑”,实现校企定向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供求匹配、实习就业等无缝对接三是立足“大家”创品牌,实现服务社会数字化。形成政企交流大平台,开办“亲清政商云学堂”170余期,观看人次超650万人,成为党政干部、企业人士、专家学者和高校学生互学共进平台。开创国际融通新赛道,联合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推动企业在产品展示、商贸洽谈、技术交流、人力开发等国际合作,服务世界温州人。
(五)中心:围绕产业链建综合体,打造科教融汇共同体
为破解科教融汇“汇而难融”的问题,学校在高教园区校区建设技术研创大楼和数智实训大楼服务科教融汇的“一研一训”“双子星”。技术研创大楼坚持立地式研发服务功能定位,是全国高职院校首个以研创功能为主打造的综合体,数智实训大楼投资1.5亿,楼内教学设备由校企1:1共同投入,是全国高职院校首个以数字产业链为主线打造的实训综合体。学校构建“产学训研创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科教融汇共同体,为学校发展注入新动能。
1.科产融入,强化科研服务。紧盯产业开展“有用、有效”科研,建设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57个,省级企业研究院28个,参与开发国家、行业技术标准9项,每年科研到款额超4000万元,为1000多家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每年助力企业增效超10亿元,智库成果获省级以上领导批示20余项。学校连续四年蝉联全国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数排行榜第一,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发明创业成果奖一等奖,科技成果转让数位列全国所有高校第61位,超过72%的“双一流”高校。
2.科创融合,培养双创人才。构建“产学训研创用”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家大学生科技园、国家级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园,每个科研平台至少对接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以“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模式以科促教科研育人。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金奖等国家奖150余项,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3.科教融通,反哺教学改革。建立科研反哺教学机制,以科技赋能专业升级,新增专业10个、撤销专业13个,实现专业数字化转型;以科研赋能教育教学,每年开展研发反哺教学专项研究,实行“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与亚龙等校企共同开发实训设备、共同编写教材教案,提升“双师”素质,立项全国教科规项目4项,获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教材等荣誉百余项。
三、建得如何:温职院职教共同体建设的经验成效
学校通过开展五个共同体的建设,实现了五个“度”的建设成效,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温职经验。
一是提高了区域首位度。瑞安学院、永嘉学院作为各自县域内第一所大学,丰富了区域城市与文化内涵,提高县域教育层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二是提升了产业支撑度。学校立足温州“5+5+N”产业结构,系统重置专业布局,现有 40 个专业覆盖了温州主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留温率均超 60%以上,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适应、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功能。
三是强化了中职显示度。职教共同体的建设提高了中职学校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带动了中职整体发展。瑞安中职招生分数较之前提高了80分,永嘉中职获评浙江省现代化学校,入选“活力温台”职教高地“一县一改革”创新项目。
四是加强了人才集聚度。学校新增教师200多人,引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建设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支,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家。
五是提升了学校美誉度。学校办学空间和办学资源实现双拓展,增强了办学实力,为学校“双高校”顺利验收和升格职教本科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个共同体都是讲好学校故事的活广告,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学校职教共同体建设实践来看,能建这么多校区和共同体,主要有五条经验: 一是对接天线是前提。学校紧跟国家职教改革的步伐,精准把握上级职教政策的变化,锚定方向,遵循规律,审时度势,超前谋划,及时将国家法律政策红利转化为职教共同体建设实践。二是把握机遇是关键。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之切前所未有,学校抢抓先机,捷足先登,因势利导,乘势而上,下沉区域,开放办学,实现校地互融共促。三是争取资源是核心。学校发展靠人财物支撑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稀缺的,唯有主动争取,才能拔得头筹。近年来,温州各级政府对共同体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学校吸纳政府总投资近30亿,学生生均拨款从1.5万提升到2.5万,编制从833名增加到1367名等,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温职。四是改革创新是动力。学校持续探索多元化、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结合各共同体实际实行不同的治理模式,形成了特色的分布式办学和共同体建设经验。五是互利共赢是目的。共同体建设是价值、目标、利益、责任和人脉、情怀共同体的统一,学校充分尊重每个参与主体的权利,实现共商共建、共管共治、共享共利。
共同体建设势在必行、任重道远,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还只是初步探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经验做法仍有待进一步提炼。我们将致力于职教共同体的研究和建设,努力推动现代职教体系的战略任务落地生根,共同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