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特邀吕志教授指导思政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为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4月1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特邀吕志教授就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事项开展讲座,并就国家级成果打造进行现场交流会。
2024-04-18
从课程思政中实现大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分析
文章从课程思政和德育的定义对比入手,得出课程思政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德育。通过列举国内外的教育理念阐述课程思政与德育培养的关系,并提出了通过课程思政设计实现大学生德育能力培养的6种途径。
2023-05-08
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审思与实践建构
“立德树人”是我党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和践行的初心使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误区,应重新审视立德树人新的使命和内涵,明晰“立”什么“德”和定位“树”什么“人”的问题。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需融合育人课程、整合育人渠道、组合育人队伍,将“立德树人”做深做实,同心同向同行重塑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2023-05-08
《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实践初探
将思政教育融入《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写作》教学与实践活动体系,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拓展育人途径,使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23-04-26
从知识传授到育人:高职“生活中的化学”教学实践
深挖高职院校公选课“生活中的化学”的育人元素,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课堂主题辩论、趣味生活实验的设计与展示、探秘生活中的化学等理论知识传授与课内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全过程育人,充分展现了公选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价值。
2023-04-02
高校“课程思政”的应然取向
“课程思政”改革在高校广泛推进,但教师“教育器物化”观念影响“课程思政”推进的深度广度,学生“学习功利化”观念影响“课程思政”推进的力度温度。
2023-03-18
融合广东特色课程思政群 发挥聚合效应
课程思政建设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基本遵循,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广东地方特色相结合,将宝贵的岭南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新时代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践中,以构建思政为引领的“1+n”模式的特色课程思政群为路径,发挥课程思政群的聚合效应,从而丰富课程思政的建设使命、内容和方法,为各地课程思政特色发展提供新思路。
2023-02-09
供给侧视域下高职思政引领专业群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该模式注重思政教育与职业性的结合,将对高职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精准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拓宽课程思政建设带来参考价值。
2023-01-22
协同与转化: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新时代下,各类课程教师应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责任意识;推进全面深入的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合力促成所有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性转化;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更新教育内容,使教育贴近学生实际需要。
2023-01-04
为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4月1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特邀吕志教授就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事项开展讲座,并就国家级成果打造进行现场交流会。
文章从课程思政和德育的定义对比入手,得出课程思政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德育。通过列举国内外的教育理念阐述课程思政与德育培养的关系,并提出了通过课程思政设计实现大学生德育能力培养的6种途径。
“立德树人”是我党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和践行的初心使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误区,应重新审视立德树人新的使命和内涵,明晰“立”什么“德”和定位“树”什么“人”的问题。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需融合育人课程、整合育人渠道、组合育人队伍,将“立德树人”做深做实,同心同向同行重塑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将思政教育融入《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写作》教学与实践活动体系,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拓展育人途径,使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深挖高职院校公选课“生活中的化学”的育人元素,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课堂主题辩论、趣味生活实验的设计与展示、探秘生活中的化学等理论知识传授与课内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全过程育人,充分展现了公选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价值。
“课程思政”改革在高校广泛推进,但教师“教育器物化”观念影响“课程思政”推进的深度广度,学生“学习功利化”观念影响“课程思政”推进的力度温度。
课程思政建设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基本遵循,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广东地方特色相结合,将宝贵的岭南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新时代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践中,以构建思政为引领的“1+n”模式的特色课程思政群为路径,发挥课程思政群的聚合效应,从而丰富课程思政的建设使命、内容和方法,为各地课程思政特色发展提供新思路。
该模式注重思政教育与职业性的结合,将对高职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精准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拓宽课程思政建设带来参考价值。
新时代下,各类课程教师应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责任意识;推进全面深入的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合力促成所有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性转化;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更新教育内容,使教育贴近学生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