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思政中实现大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分析
资讯来源: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陈锦生 靳丽丽

摘要:文章从课程思政和德育的定义对比入手,得出课程思政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德育。通过列举国内外的教育理念阐述课程思政与德育培养的关系,并提出了通过课程思政设计实现大学生德育能力培养的6种途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德育;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总书记把立德树人看作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水平等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大学专业课的教学中。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性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相结合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所以从课程思政和德育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是一致的,执行课程思政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德育。

1课程思政培养德育的理论来源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虽然提出时间不长,但在国内外的教育理念里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1.1西方的教育理念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教育可以培养道德”。柏拉图的隐喻意象阐释了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是引导人的心灵从低级到高级,从虚幻到真实,达到永恒的善的境界。英国思想家、社会学家、著名的实证主义者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赫尔巴特(Herbart)阐述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的道德和品格。

1.2我国的的教育理念

(1)我国古代的教育理念

在古代中国社会,教育这一概念也主要从道德教育角度予以阐述,如:《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就其失者也”。《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荀子》中的“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说文解字》中的“教也,上所施,下所效也”。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把道德教育作为他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他没有把德育设成专门的学科,而是将德育的要求渗透到文化知识学科中。

(2)我国近代的教育理念

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创造“完美的人格”。他在1912年发表的教育论文《关于新教育的观点》中同时提出了“五项教育”的思想,即军事国民教育,功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审美教育。

(3)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理念

教育部的文件也明确指出: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教育在保证其他教育的方向和保持其他教育的力量方面发挥着作用,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

从以上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中西方的教育理念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将德育的培养放在教育首要的做法是保持高度的一致。所以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实现德育教育。

2 课程思政实现大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

课程的思想政治是广大人民教师责任的必然要求。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教学生做人是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大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师要真正做一名既会授业也会传道的老师。如果课程中没有思想政治,只有教而不育人不是合格的老师。高校专业课教师应不断调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才能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课程思政中实现大学生的德育培养,主要途径归纳如下:

(1)全面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德育元素

高校各专业设立的课程是为系统地培养学生而精心设计的。特别是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课程,都是经过从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中提炼得来的,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元素,教师要通过课程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教育内容不断渗透,使大学生在接受课程教学中得到德育的培养。

(2)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工匠精神熏陶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法是利用榜样的突出特征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在上专业课程时,可以邀请在本行业或本岗位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来校授课,通过自己的事迹来感染学生。因为这些榜样可以更直接,更亲切,更感染和启发学生,鼓舞学生前进,用身边的人和事来激励感染学生。榜样既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大学生得到德育的教育。

(3)实践育德

课程思政必须要贯穿到实践中去,实践出真知。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如果没有通过实践去完成,那么课程思政就是一句空话。职业院校课程教学要穿插实践教学,让学生到社会、到现场锻炼,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完善自己的思想、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同时现场实践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纪律性与责任感等良好品德,在实践中得到德育的培养。

(4)课程中角色转换实现德育培养

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角色应当适时进行互换,老师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教授课程,学生也同样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想问题,实现课堂翻转。在课程学习中,小组的学生亦要充当工作任务中的各岗位人员,根据任务的处境或角色行事和生活,以体验他人处世态度和方式。角色扮演在培养个人,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社交情感以及发展人际沟通技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角色扮演方法应遵循情境,通用性,趣味性和分组性的原则,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自发学习相关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不要单方面地追求表演本身的艺术性,才能在角色转换或角色扮演中实现德育的培养。

(5)巧妙运用课程评价体系

高校都建有良好的规章制度,指导学生道德规范和培养。在课程教育中教师要合理利用课程评价体系,将思政德育内容纳入课程评价考核体系中,并贯穿全过程。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或实践过程中有思想、品行不端正,不符合课程评价体系中的思政德育标准时,教师和同学必须当场指出,以促进学生道德的健康形成和发展。运用课程品德评价时教师要公平公正、正确适度、合情合理、注重宣传与教育,以奖励为主,抑中带扬。教师要善于依靠和发展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巧妙运用课程评价体系,在德育培养中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6)充分考虑学生品德个体差异性

   课程思政教育不能搞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到底。由于每个学生生长环境不同,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认知能力等都是不一致的,是有差异性的。所以要求老师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依据学生政治品德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要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中心,要学会以学生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利用好课程中的德育元素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潜移默化的感染每一个学生。

3 总结

课程思政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以上阐述的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等方法,用于指导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德育的途径。大学生是有独立思想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课程思政既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简单地将思想政治课的一部分内容直接硬搬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让课程中有“思想政治内容”,学生不会感到突然;课程里有“思政味”,学生就不会有“说教感”,因情感共鸣,学生能欣然接受,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05))

课题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9-202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高铁产业的高铁运营与维护专业群核心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910240

参考文献:

[1] 陈志强. 高校思政课“同向同行”战略路径与效果预期[J]. 青年学报,2019(9):68-71.

[2] 江玉莲.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路径建设[J]. 红河学院学报,2018(04):143-146.

[3] 李静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浅析[J]. 科教导刊,2018.

[4] 柳红梅. 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J]. 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7.

[5] 邱素云. 新时代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D].2018.

[6] 林玉均. 王船山的《中庸》新解析——以与朱子解析的比较为中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17-23.

[7] 吴兵兵. 先秦儒家“三达德”研究[D].2016.

[8] 朱荣华. 柏拉图与孔子[J].大观周刊,2011.

[9] 王文澜. 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D].2017.

[10] 吴华. 课程权力:从冲突走向制衡[D].2008.

[11] 赵鹤玲.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1):108-110

[12] 蒙丽媛.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做“三全育人”践行者[J]. 智库时代,2020:154-155.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陈锦生 靳丽丽)